6月10日亿牛策略,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向观众开放。
本次展览通过180余件(套)古今琉璃佳品,“肇兴千年”“幻彩永驻”“璆琳佳器”三个单元,讲述中国古代琉璃艺术的诞生发展、中国传统琉璃制作技艺的精妙绝伦和设计加工的匠心独运,以及新时代淄博琉璃匠人的传承创新,展现中国琉璃传统工艺的赓续传承与当代转化。
淄博是齐国故都、聊斋故里、丝绸之乡,也是中国早期琉璃工艺的重要中心之一。淄博市博山区现存我国最早也是唯一经考古证实的古代琉璃窑炉遗址。明清时期,博山琉璃业日臻鼎盛,产品辐射全国乃至海外。据文献记载,博山工匠群体曾供职清宫造办处,并将宫廷玻璃技艺反哺故里,由此造就其“中国琉璃之乡”的美名。
琉璃珠(战国 )
条纹玻璃碗 (公元1世纪)
茶色琉璃镯(元-明)亿牛策略
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制品出现于四千年前的两河流域,而我国最早的玻璃器制品大致出现于西周。条纹玻璃碗、高脚玻璃杯、玻璃单柄壶等文物展示了颇具异域特色的罗马、波斯、伊斯兰等玻璃制品在造型、装饰和制作技艺方面的特点。仿白玉琉璃杯、堆镶彩料筒形白料珠、茶色玻璃镯、白色琉璃水仙盆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琉璃发展历史,追溯琉璃制作技艺悠久的历史根脉,以及在丝绸之路开通等时代背景下,我国琉璃制品的发展变化。展览中,通过中西古琉璃制品相互对照,帮助观众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外琉璃制品在材料、工艺等的差异与交融。
鸡油黄编钟 (孙云毅)
展陈设计上,以黄、赤、白、蓝、绿五种颜色划分的琉璃展品从视觉上引导观众认识每一种工艺的特点,将枯燥的吹制、脱蜡等热成型工艺及内画、雕刻等冷加工工艺以美的方式表达出来,更能被观众所记忆。
连年有余(袁世祥 )
万物皆可琉璃。“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发展至今天的琉璃艺术在当代艺术家的手中承古开新,令传统工艺焕发出时代生机。展厅转角处的一方天地,观众会看到国博网红馆藏文物“孝端皇后凤冠”的“琉璃版”。创作者在还原文物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展现琉璃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作品《破茧流金》令人既熟悉又惊喜亿牛策略,它有梵高《向日葵》的色调,但韵味完全不同。从竹篮中倾泻而下的一株株“葵花”,在流动中闪着光,如作品简介中所说“竹篮盛不住向阳而生的鎏金诗行”。上一次在国博看到有关向日葵的创作,还是在2024年朱炳仁艺术展上,当时那件《燃烧的向日葵》是以铜铸形式呈现。一个是光的晶莹闪耀、一个是火的热烈淬炼,传承者们正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手法和审美,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力。
琉璃凤冠
破茧流金(任波 汪付成 陶俊)
灯工技艺是琉璃热成型工艺之一,利用琉璃的热塑性和可熔性特点,以多彩的料条为原料,通过加热、塑形、粘接等创作出美轮美奂的琉璃艺术品。展览特设独立单元展现这一工艺。《十二花神系列》《蝴蝶灵蛇花冠》等灯工琉璃作品展现着创作者对造型美学的极致把控,每件作品都凝结着“火中取艺”的惊险与诗意。
蝴蝶灵蛇花冠 ( 刘媛)
繁华(王婧瑶)
此外,展厅中穿插搭建的竹林、牡丹以及顺墙生长的柿树等琉璃艺术场景,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琉璃艺术欣赏体验。如果愿意尝试,观众可以在技艺体验区坐下来,向琉璃内画技艺非遗传承人请教如何在一方巴掌大的透明壶坯内壁进行创作,利用一支特制的弯头勾笔一点点描摹,体验笔尖与琉璃的奇妙共振。
想望——屈子九歌吟 (王孝诚)
取材于山岩矿脉,经烈火淬炼塑形而成的琉璃呈现万千姿态。但奇妙的是,呈现在眼前的一件件作品虽出自高温的考验,却在这个炎热的夏季,让前来欣赏的人们感受一片“琉光璃彩”般的清凉。(姜坤英)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