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的宫廷生活中驰赢策略,男宠的存在常常成为野史中的热议话题,尤其是在武则天的治下。她作为唯一一位正统的女帝,背负了大量的非议,其中不乏关于她“男妃”的故事。这些话题总是成为批评她个人道德的有力武器,然而若细细思量,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许多人认为,如果武则天真如某些历史记载所说的那样正式册立男宠,恐怕她的形象会少一半的争议,而那些被写入野史的香艳段子恐怕也会大打折扣。这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礼记》中的规定,周天子后宫中的妃嫔应该包括皇后、夫人、嫔妃等,合计人数多达121人。而到了唐代,尽管妃嫔的称呼有所变化,但数量依旧维持在120余人左右。公元670年,武则天称帝,开创了属于她的“周朝”,这时候,她的男宠数量始终保持在4人,分别是薛怀义、沈南璆、张昌宗和张易之。
展开剩余82%薛怀义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武则天与他最初的相识。薛怀义是武则天大姑子——千金长公主所献的“贡品”,为了避免公众对其身份的非议,武则天巧妙地为他更改了名字,并让他冒认薛家门第,甚至让他做了皇家寺庙的和尚。这一系列举措,显然是在为掩饰薛怀义出身的低微。要知道,李唐朝的帝王为了加强君权神授的气氛,不惜硬说自己与古代哲学家老子有血缘关系,极力推崇道家文化。可是,武则天则通过另一种方式向世人宣示她的与众不同——她的朝廷转而崇佛,和尚进宫讲经成为常见的事。
随着两人关系的发展,武则天渐渐将薛怀义提升为朝廷重要官员,负责重要的建造项目,俨然一位国之重臣。然而,薛怀义的特殊地位引发了朝臣们的不满,监察御史王有礼便上书表示,既然薛怀义如此受到宠爱,为何不按前朝做法将他阉割,进入后宫。王有礼的言辞中,不是反对武则天纳男宠,而是反对薛怀义这一身份的不明确。古人讲究“名正言顺”,他们无法接受一位没有明确身份的男子随意进出后宫。
武则天并未理会大臣们的不满,甚至当薛怀义与宰相苏良嗣争道时,苏良嗣刻意装作不知薛怀义身份,以此来轻视他,甚至使其受辱。薛怀义愤怒不已,找武则天投诉,女皇不过是让他通过北门,避开宰相的南门。作为天子,武则天依然无法改变这个男宠身份不清的尴尬处境。即使她深得民心,心态年轻,也不得不低头向世人妥协。
薛怀义和武则天的关系持续了十年,尽管他做了诸多讨好女皇的事,但终因其粗暴的行为,最终失去了武则天的宠爱。更为致命的是,他因为一时的妒恨,焚烧了明堂,给朝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令武则天颜面扫地。失宠后的薛怀义被武则天下令处死。而沈南璆,作为另一位男宠,尽管一度得到宠幸,却在历史中彻底消失,似乎从未真正进入武则天的心中。
接下来的岁月里,武则天对于男宠的态度变得冷淡。直到太平公主推荐了来自士族的张昌宗。张家并非显赫一时,但张昌宗以其卓越的美貌和歌舞才艺,渐渐吸引了武则天的注意。张昌宗的哥哥张易之,亦是以俊美的容貌和娴熟的才艺一同进宫,成为武则天的宠臣。
这两位兄弟了解自己的身份地位,完全没有挑战女皇的权威,而是恭敬顺从,配合女皇的需要。他们不仅获得了武则天的宠爱,还被提拔为重要官职,张家因此一跃成为当时的显赫家族。为了避免朝臣们的指责,武则天专门为他们设立了“奉宸府”,这不仅能给张家兄弟授予官职,还能避免引起过多的非议。
值得一提的是,张氏兄弟的存在不仅仅是娱乐女皇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掩盖武则天年老体衰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帝王的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尽管朝野上对张氏兄弟的宠信有所不满,但他们的存在无形中帮助武则天维持了朝廷的稳定。
尽管如此,男宠的存在对武则天政权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她既能借此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和朝臣们的压力,稳固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而相比之下,若武则天将男宠正式册封为后妃,未必能达到如此全面的效果。她巧妙地利用了这些男宠的存在,既未让他们完全影响朝政,也未让他们完全消失,这种微妙的平衡,才是她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伟大女帝的一个关键。
这段历史虽然充满了权谋与诡谲,但我们也应从中看到一些复杂的层面:一位女帝在极其复杂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如何巧妙地维持权力,如何通过男宠等手段来平衡各方的利益,最终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会要》
《资治通鉴》
《廿二史劄记》
发布于:天津市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